订阅
广州白癜风医院 电视剧《知否》有一个让人颇为意外的情节:明兰的儿子、襁褓中的小团哥儿正在午睡,忽然来了个黑衣人对婴儿痛下杀手,幸好顾廷烨的护卫石头及时出现; 一番交手之后,终于看清黑衣人的真面目——居然是顾廷烨亲姑妈送来的小妾凤仙! 这个插曲让人很有点摸不着头脑:一个“庄上佃户”的女儿,居然有这般好身手、与顾廷烨的护卫能打半天? 如果凤仙真有这样的本事,想干点什么都不成问题,又为什么偏要在澄园坐冷板凳这么久? 翻看原著才发现,原来,这是电视剧改编后的结果,原著里并没有这个桥段。 原著的凤仙并不会武功,但她的经历却更曲折,人物形象也更有层次,更让人有所领悟: 有人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这话虽未必百分百准确,但却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选择”的重要; 面对婚姻,面对人生岔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往往决定了女人这一生的底色。 01男女感情好不好,与单方面的努力没有必然联系 原著里的凤仙,并非是顾廷烨的姑妈送给顾廷烨的小妾,也不是“庄上佃户的女儿”。 凤仙是正儿八经的官宦之女,容貌清丽,琴棋书画样样来得;旁人见了她,第一印象基本都是“弱质纤纤的才女”。 然而变故陡生,凤仙的父亲获罪,凤仙一夜之间从“官宦千金”变成了“罪臣之女”,先是被发落到教坊司,后来又被甘老将军的夫人赎身出来,以“义女”的名义送给了新贵得势的顾廷烨。 “义女”的名头说着好听,却也只是说说罢了,本质上,她不过是甘家用来笼络新贵的工具而已; 倒是甘家对顾廷烨说的那一句“供将军洒扫消遣”更贴近实际一些。 于是,凤仙就像一个物件儿一样,被送到了顾廷烨府上。 那时候,明兰还没嫁到顾家,顾家并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女主人; 这样的命运,对于一个经历了人生剧变、忍受过教坊司生涯的女子来说,说不上是好是坏,但凤仙从中看到了一丝希望: 如果能得到顾廷烨的宠爱,从“通房丫头”做起,生儿育女,慢慢熬着,这辈子说不定也能熬出头。 于是,初入顾府的凤仙努力地表现着自己,想得到顾廷烨的垂青: 有时候,她在清风朗月之下,抚琴一曲,以待知音;有时候,她又白衣飘飘、楚楚动人地给顾廷烨送夜宵。 可惜,正所谓“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 当男女之间的感情掺杂了复杂的利益纠缠,往往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就像凤仙与顾廷烨,虽然凤仙本身并没有做错过什么,但她毕竟是甘老将军夫妇送来的,而甘家与顾家关系微妙,且又涉及朝堂; 对于顾廷烨这样一个理智清醒的男人来说,如果真要纳妾,自然可以选择出身清白的女子,怎会招惹凤仙这般“颇有几分来历”的人? 所以,自始至终,顾廷烨完全没有“收用”凤仙的打算。 虽然甘家是“老前辈上司”,顾廷烨碍于情面无法当场推辞掉甘家的“美意”,但他一直疏远着凤仙,不管凤仙怎样琴声袅袅,怎样白衣飘飘,他都丝毫不为所动。 甚至,在顾廷烨的授意下,奶妈常嬷嬷出马,故意将急于邀宠的凤仙好一通冷嘲热讽,“从祖宗十八代一直问候到子孙十八代”,从顾廷烨的书房外一路追着骂到凤仙居住的荆扉阁,引得全府仆妇围观。 目的,就是让凤仙主动绝了心思。 不出顾廷烨所料,羞愤不已的凤仙大哭一场,将荆扉阁改名“伶仃阁”,闭门不出。 从此,凤仙成了顾廷烨府上一个身份微妙的“尴尬人”,虽然吃喝不愁,但始终得不到顾廷烨的宠爱; 得不到顾廷烨的宠爱,就得不到她想要的名分、想要的子女,更得不到她想要的相对安稳的后半生。 02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与其作茧自缚,不如听从本心 大半年后,盛府明兰嫁进顾府。 凤仙本想趁着给当家主母见礼的契机、给自己争取一点存在感;然而明兰更是个头脑清醒的人,半点机会也没给她。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一晃数年。 由于朝局的变动、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顾廷烨终于有底气不顾忌甘家的颜面、着手“处理”凤仙了。 幸好明兰不是刻薄的人,她给了凤仙三条路: 第一条路,明兰用“发嫁丫鬟”的标准对待她,允许她选择投靠亲戚,将来远远地嫁个庄户人家; 第二条路,明兰直接托人帮她物色一门婚事,要么是嫁到老实的低门小户做正室,要么是嫁给远方的富商做妾; 第三条路,不需要远行,而是在顾家的庄子里配一个老实的奴才为妻。 在那种男婚女嫁都要扭捏半天的年代,像凤仙这种“风吹就倒的弱美人”,明兰原以为她会羞羞答答地纠结个把月; 却没想到,凤仙居然很快就给出了答复: 愿嫁给富人做妾。 而且,凤仙还提出了更具体的需求: 家底殷实些,主母厚道些,男人年轻些——太老了她生不了孩子。 初看这段内容,只觉得惊讶不已: 明明此前的凤仙一直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不幸沦落风尘的落难版林黛玉”,怎么此刻说出来的话、提出来的要求,倒比琏二奶奶“凤辣子”更直白、更世俗了? 不料,随后的情节又让人惊讶了一次: 不久,亲事有了眉目,男方姓郭,是某一偏僻州县的富户,家资丰厚;因妻子比丈夫年长五岁,年老色衰,所以打算纳一个漂亮姑娘为妾、伺候丈夫; 而凤仙不仅有才有貌,年纪也只二十出头,还是个黄花闺女;更重要的是,凤仙是罪臣之女,比寻常的良家贵妾更容易拿捏,所以郭妻很满意。 倒是凤仙在听明兰讲述了郭家情况之后,一边红着脸、一边连续抛出了好几个问题: 还有更好的选择吗?那位相公生得如何呀?夫人打算许给奴家多少嫁妆呀?山高路远,旁的东西不好带,只带银子即可。 读书至此,第一感觉就是:楚楚可怜的才女凤仙,居然这么俗气、这么贪得无厌?是作者把这个人物写砸了吗? 03做人可以放低身段、豁出面子,但不能放弃底线 然而细细品味,心境就渐渐不一样了: 正如后来明兰对此事的感叹:当才女,是要付出代价的。 对于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合格才女,不仅要才华出众,更要超凡脱俗、品行高洁,至少要“视金钱如粪土”; 而凤仙,她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经历了多年寄人篱下、命如浮萍的日子; 户籍成分是“官奴”,年纪也已经过了二十岁(在当时已经是大龄女),不知自己将来会寄身何处; 所以,此刻面对明兰给她的三个选择,就如同面临着一次千载难逢的“重生”机会:选得好,说不定就焕然新生;选不好,说不定就终身劳苦。 人生在世,做个甘于清贫、心如皎月的清高才女,固然令人敬佩; 但如果想要做个衣食无忧、相夫教子的俗世小妇人,从此告别提心吊胆、走入岁月静好,也并不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毕竟这世上,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模式;就好像,有人愿意永远仰望天空的明月,而有人则愿意俯身拾取地上的六便士。 而凤仙,就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了后者。 依稀记得经典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的一幕:胡媚娘投胎做人之前,菩萨给了她两个选择,一个是投到清贫人家,一个是投到富贵人家; 胡媚娘选择了清贫人家。 年少时看这段,满心都是钦佩,觉得这个小玉兔不仅善良,而且高洁; 如今人到中年,经历过一些事情,想来却有点心疼: 倒不是说清贫就一定不好,只是,既然明明有机会活得轻松一点、舒服一点,又为什么一定要弃之不顾、转头自寻苦吃、用清贫生活来证明“心灵美”呢? 又或者,胡媚娘终究不是凡人,所以有资本去追求一次纯粹的、远离了物质裹挟的人生; 而对于像凤仙这样的小人物、这样的凡夫俗子,或许,放低才女姿态、牢牢把握住对新生活的选择权,才是更真实、更接地气的表现吧。 不过,凤仙的形象也并不是没有污点,离开顾府时,明兰的丫鬟从凤仙的行李里搜出了一对汝窑转心瓶和一个描金暖手炉。 ——这些都不是她的,她却试图夹带出去。 这个细节实打实地给凤仙的形象抹了黑。 做人可以放低身段,但不能放弃底线; 放低姿态,这叫做“能屈能伸”;但放弃底线,则真的很难看,甚至,会滑向“坏”的边缘,令人不齿。 不过,也许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间的真相吧: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必把人想得太坏,但也不要把人想得太好。 04结语与启示 最终,多年来在顾府“丫鬟不丫鬟、通房不通房”的凤仙姑娘,光明正大地“另嫁”他人了。 原著里,凤仙的情节至此结束。满打满算,也没有很大的篇幅,左看右看,也并非光彩照人的重要角色。 但,从凤仙身上,依然能读出一些启示: 第一,人生充满未知数,无论遇到什么坎儿,都要往前看、别趴下;因为,转机说不定就在前方。 就像凤仙,从官宦小姐,到罪臣之女,再到“教坊司一绝”,说起来只不过是几句话,但背后的辛酸其实不堪细想。 但她一直很坚强地活着,用明兰的话来说,“在教坊司那种地方都没自尽,想必神经坚韧”。 靠着这种坚韧,她熬过了教坊司生涯,熬过了在顾家尴尬的四五年,终于有机会嫁给富户、开启新生活。 如果当初一时心窄、玉殒香消,又哪有后面这些了呢? 第二,该放下身段就放下身段,不要作茧自缚。 凤仙在“改嫁”这件事上,表现不可谓不“俗”:先是当机立断、毫不避讳地选择“嫁富户”,后来又开口闭口谈钱谈家底,几乎将清纯才女形象折损大半; 但不得不说,她的果决,她对利益最大化的争取,也确实对她后半生的走向影响深远。 如果生活顺遂,谁不想做个优雅纯真的小公主呢?只是,造化弄人,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资格永远阳春白雪; 有时候,与其被某些标签束缚住、浪费了好机会,倒不如放低姿态、豁出面子,反而有可能活得更自在。 凤仙未来的生活,虽然只是妾室,但却也相当于一场“基于婚姻的二次投胎”;以她的坚韧、识时务、能屈能伸,相信不会过得太差。 人各有志,每种人生模式都有它的来处,不必严格评判谁高谁低、谁对谁错; 只要记得: 无论到什么时候,心气儿都别松; 眼睛往前看,日子往前过; 只要活着,这日子过着过着,说不定就好了! ![]() |
10 人收藏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收藏
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