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宏观快评:全面降准落地 货币政策是否走向宽松?

2021-08-21|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
区块链咨询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 月15 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

  降准的目的在于提供中长期流动性与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根据国常会及央行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置换MLF 和对冲7 月税期,为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流动性,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通过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来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的降低。7 月整体流动性缺口较大,MLF 到期4000 亿,并且每个季度初是企业缴税高峰,2017-2020 年 7 月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政府存款平均增加接近7000 亿。本次降准释放的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基本对应着7 月的流动性缺口,使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

  用降准置换MLF 也可以使银行资金成本下降,继而向实体经济传导,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降低。尤其是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部分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的窘境,本次降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对小微企业的结构性政策,这与此前的存款利率改革、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减费的政策一脉相承。

  降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全面走向宽松。随着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降准的信号意义逐渐削弱。从去年开始,央行逐渐强调“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附近波动”,政策利率对于货币政策信号的指示作用增强。去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 7 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否变化,而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数量型货币政策的信号意义进一步弱化。我国目前使用的结构性流动性短缺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首要目的视为进行流动性的投放和回收,而不是指引下一步货币政策的方向,因此本次的降准,可能更多地是作为流动性调节的工具,而不是货币政策调整的信号。即使市场将降准解读为货币政策宽松的标志,但对于央行来说未必如此,正如央行新闻发布会中所说,“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年内再次降准的可能性较低。如果将降准视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工具来看的话,今年下半年MLF 到期量大幅增加,确实需要进行流动性的补充。但仅靠降准是无法完全对冲MLF 到期量的, MLF 的到期仍主要是用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对冲。并且货币乘数高企使再次降准的可能性下降。存款准备金率并非只是流动性投放工具,同时其能够影响货币乘数,进一步影响广义信贷。5 月我国的货币乘数为7.1,接近历史高值,降准也会导致广义货币的派生。在此情况下,继续使用降准可能会导致广义流动性过度扩张,因此降准可能并不会频繁使用。

(文章来源:莫尼塔(上海)文化传播)

文章来源:莫尼塔(上海)文化传播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润泽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润泽网 X1.0